林徽因
我喜欢她的自传

- 1994 - 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。 原籍福建闽侯,祖父林孝恂,光绪己丑科(1889年)进士,初为政知县候选,历任浙江海宁、石门、仁和各州县,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,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。祖母游氏,生有子女七人。
- 1909 - 迁居蔡官巷一宅院,林徽因随祖父母、姑母等居此,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。"
- 1910 - 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,善诗文、工书法,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,并任校长。"
- 1911 - 是年,祖母游氏因心脏病逝世于杭州。 是年,武昌起义后,林长民赴上海、南京、北京等地宣传辛亥革命。
- 1912 - 1月1日,南京临时政府成立,林长民为福建代表,任参议院秘书长。并与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“共和建设讨论会”。 是年,林长民住北京,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,住虹口区金益里,徽因与表姐妹们入附近爱国小学,读二年级,并侍奉祖父。
- 1913 - 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,任秘书长。母亲何雪媛(1882年—1972年,林长民第二夫人,浙江嘉兴人)带妹妹麟趾(后夭折)去北平,住前王公厂旧居,徽因留沪。
- 1914 - 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,全家迁居北京。 祖父林孝恂因胆石症病逝。
- 1916 - 4月,袁世凯称帝后,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,林长民仍留北京。 秋,举家由津返京。 是年,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同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。
- 1918 - 3月24日,林长民与汤化龙、蓝公武赴日游历。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,徽因自信能编字画目录,及父归,阅之以为不适用,颇暗惭。但徽因料理家事,屡得其父褒奖。 是年,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。
- 1920 - 春,林长民赴英讲学,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。 3月,林长民赴瑞开国联会,由法去英。 7月,林徽因随父到巴黎、日内瓦、罗马、法兰克福、柏林等地旅行, 9月,回伦敦,以优异成绩考入St.Mary′s College(圣玛莉学院)学习。 9月24日,徐志摩由美到英。 10月上旬,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。
- 1931 - 3月,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。先后发表诗《那一晚》、《谁爱这不息的变幻》、《仍然》、《激昂》、《一首桃花》、《山中一个夏夜》、《笑》、《深夜里听到乐声》、《情愿》及短篇小说《窘》。 9月,梁思成、林徽因应朱启钤聘请,离开东大,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。梁任法式部主任,林为“校理”。 秋,林徽因病愈下山。 11月19日,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。 同日,徐志摩为听林徽因学术报告,乘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。 11月22日,林徽因、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坠亡,即以铁树、白花编制小花圈,梁思成随与金岳霖、张奚若赶到徐遇难处处理后事。同月,由林徽因等主持,在北平为徐志摩举行追悼活动。 12月7日,发表散文《悼志摩》。
- 1932 - 6月中旬,林徽因再次到香山养病。 夏,林徽因、梁思成去卧佛寺、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,并发表《平郊建筑杂录》。 7月至10月,作诗《莲灯》、《别丢掉》、《雨后天》。 8月,子从诫生。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。 是年,在一次聚餐时林徽因结识美籍学人费正清、费慰梅夫妇。
- 1933 - 是年,林徽因参加朱光潜、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,每月集会一次,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。 秋,林徽因与闻一多、余上沅、杨振声、叶公超等筹备并创办了《学文》月刊。 9月,林徽因同梁思成、刘敦桢、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云冈石窟。 10月7日,发表散文《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》。 11月,林徽因同梁思成、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。 11月18日,发表诗《秋天,这秋天》。同月,林徽因请萧乾、沈从文到北总布胡同谈《蚕》的创作。 12月,作诗《忆》。
- 1937 - 1至7月,发表诗《红叶里的信念》、《十月独行》、《时间》、《古城春景》、《前后》、《去春》;话剧《梅真同他们》;短篇小说《模影零篇——绣绣》。 是年,任朱光潜主编的《文学杂志》编委。 是年,林徽因、梁思成应顾祝同邀请,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,同时还到西安、长安、临潼、户县、耀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。 7月,林徽因同梁思成、莫宗江、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,林徽因意外地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年代。 7月12日,林徽因一行到代县,得知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,于是匆匆返回北平。 8月,林徽因一家从天津乘船去烟台,又从济南乘火车经徐州、郑州、武汉南下,9月中旬抵长沙。 11月下旬,日机轰炸长沙,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。不久,他们离开长沙,经常德、晃县、贵阳、镇宁、普安、曲靖到昆明。
- 1945 - 6月,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 秋,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,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去住。不久,因病情恶化住同仁医院。"
- 1955 - 4月1日6时20分,病逝于同仁医院。 4月2日,《北京日报》发表讣告,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、周培源、钱端升、钱伟长、金岳霖等13人组成。 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,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